“国”“野”之分与“国人兵”之再研究The Division of “Guo” and “Ye” and the Re-study of the Guo People's Soldiers
王博;
摘要(Abstract):
有周一代随着周人势力的壮大与巩固,"国""野"之间的界限开始由"夷""夏"之别向各个诸侯国内部狭义公族与广义公族,以及各广义公族之间的对立转换。随着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邦"的不复存在使得"国""野"间的界限逐渐消亡。"国中之人"包括"国人"与异族迁徙者,均为战争的发起者与参与者。春秋以来随着贵族血统的繁衍,国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此一时期国人不仅生活在"国中",同时也生活在"野中",二者均为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兵源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生活在国中的国人担任军队的上层,充当车兵,而生活在野中的国人多为军队的下层,充当步兵。
关键词(KeyWords): 春秋;国人;野人;兵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陕西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9JK0251);; 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9C048);; 商洛学院项目(17SKY024)
作者(Author): 王博;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 [2]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版)[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 [3]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 [4]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5]任长泰,石光明.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
- [6]何贤武.先秦时期的兵种及武器装备的变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3,(6).
-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 [8]十三经注疏.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9]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0]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1]张荣明.周礼:国野、乡遂组织模式探源[J].史学月刊,1998,(3).
- [12]史建群.周礼:乡遂组织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1986,(2).
- [13]马新.乡遂制与西周乡村之乡村形态[J].文史哲,2010,(3).
- [14]十三经注疏.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5]十三经注疏.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6]十三经注疏.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J].考古学报,1980,(4).
- [18]十三经注疏.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9]赵伯雄.从“国”字的古训看所谓西周国野制度[J].人文杂志,1987,(1).
- [20]许悼云.西周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 [21]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2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 [23]杜正胜.周代城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 [24]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2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26]杜正胜.编户齐民[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 [27]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J].文史哲,1985,(3).
- [28]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遗民[J].四川大学学报,2002,(6).
- [29]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30]宋镇豪.殷遗与殷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 [31]宋镇豪.西周文明论集[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
- [32]十三经注疏.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33]十三经注疏.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春秋时期的分封并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其性质也与西周初期的分封不完全一致。但是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着种种特权。他们拥有自己的官吏,组织自己的军队;他们像西周的邦君一样,仍然是宗族的首领。
- (2)根据赵伯雄的研究,“国人”这个词的前身,本是西周时代的“邦人”。而“邦”是由“氏”这一血缘组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结合而成的。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84页。
- (3)朱凤瀚将广义公族解释为历代国君的若干代后裔,他们不必与在位的公有近缘亲属关系。将狭义公族解释为在血缘上出自同一国君的家族。广义公族可以理解为若干狭义公族之总和。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4页。
- (4)此种兼并包括,各诸侯国内狭义公族与广义公族之间的兼并以及广义公族与广义公族之间的兼并。
- (5)关于公室,卿大夫视国君家族为公室,士视卿大夫家族为公室。这里的公室指的是卿大夫家族。
文章评论(Comment):
|
||||||||||||||||||
|